央广网烟台5月17日消息(记者刘博伦 通讯员于乘浩 苏航 崔铎瀛 )近日,记者来到烟台海阳海域,乘船向东航行,成群海鸥跟随客船在空中翱翔,不到半个小时,一望无垠的汪洋中央,一片海天相连的蓝色光伏板跃然眼前,犹如鱼鳞般整齐排布,在阳光照耀下,泛起粼粼金光,蔚为壮观……随着光伏板将阳光转换为电能,点亮上部桁架顶部探照灯,国内首个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——国家电投山东能源海阳HG34近海桩基式海上光伏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正式建成。
海阳HG34近海桩基式海上光伏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现场(央广网发 段文奇供图)
据悉,海上光伏是指在海面上建设的光伏电站,是光伏发电的一种新型利用方式,与陆上光伏最大的不同在于,海上光伏将发电站从陆地搬到了海上,具有不占用陆地稀缺土地资源,易与海上风电、海洋牧场等产业相结合的特点。
HG34海上光伏项目,规划装机容量270万千瓦,位于烟台海阳海域,是当前全球最大、国内首批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。本次建成的海阳HG34近海桩基式海上光伏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,是HG34海上光伏项目的实证实验,由国家电投山东能源发展有限公司、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联合实施,场址中心离岸6.5千米,平均水深7米。采用大模块和小模块两种实证方案,大模块方案长46米、宽33米,安装560块光伏组件,装机容量308千瓦,采用钢管桩+固定钢桁架的结构形式;小模块方案长28米、宽17米,安装168块光伏组件,装机容量92.4千瓦,采用“PHC管桩+固定混凝土桁架”结构设计方案。
“海阳HG34近海桩基式海上光伏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实施以来,在上级公司和省能源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国家电投山东能源积极探索、先行先试、创新攻坚,在工程设计、施工、运维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。”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,在技术设计上,创新采用高强耐腐性耐候钢制作光伏支架,其耐候性为普通钢的2—8倍;在施工组织上,创新两个“一次性”:即一次性陆上完成模块结构拼接、组件及桥架安装、电缆敷设,一次性海上吊装就位;在保障运维上,光伏组件下端高于平均水位7米以上,底部空间充足,可快速、高效、安全满足不同型号运维船只通航需求。
根据《山东省海上光伏建设工程行动方案》,山东在浅海海域(低潮位水深6—8米至潮间带)重点布局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。据了解,海上光伏在全国乃至全球规模化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,无行业设计标准,缺乏成熟技术方案,推进难度远远大于预期,且海上光伏受复杂海洋环境影响,抗波浪、抗海冰、抗寒潮、抗盐雾等关键技术亟待突破。此次海阳HG34近海桩基式海上光伏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,开展了桩基及上部桁架的加工制作、安装施工、试桩检测、桩身应力、桁架应力、光伏边框等论证、监测;进行了实证区域内风、光、浪流、浮冰等数据收集、分析,钢构件防腐蚀涂层寿期监测、研究;验证了施工方案、船机设备等可行性、适用性……为后续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蹚出路子、积累经验、贡献智慧。
下一步,山东将按照由近及远、由易到难、示范先行、分步实施总思路,统筹推进海上光伏规模化、集约化、协同化发展,打造技术先进、生态友好、智慧融合的“环渤海、沿黄海”两大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。在2022年完成首批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竞配的基础上,全力推动具备条件的项目开工,尽快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开发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