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央视新闻报道,12月30日,我国西北首批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区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——“沙戈荒”银东直流配套330千伏煦光新能源汇集站20万千瓦光伏单元并网发电。国家西北电网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.57亿千瓦,西北新能源装机比例突破45%,在世界同等规模交流同步电网中位列第一。1.57亿千瓦的新能源装机规模标志着西北电网新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装机,成为西北地区第一大电源。
西北地域广阔,新能源资源条件好,发展潜力大。国家电网西北分部统计,近十年来,西北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了10倍,达1.57亿千瓦。新能源累计发电量已达到1.3万亿千瓦时,可满足全国居民1年的全部用电需求。预计到2025年,西北新能源规模将突破3亿千瓦。
西北电网“大送端”电网特性日益凸显
8月23日,自然资源保护协会(NRDC)与中国能源研究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“西北新能源高比例发展”研讨会。会上发布了由NRDC支持、“中国电力圆桌项目”课题组完成的报告《建设多层次市场机制,促进西北新能源高比例发展》。
报告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底,西北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.43亿千瓦,装机占比达到42%,风电和光伏已经发展成为第二和第三大电源类型。除了装机规模以外,新能源的发电量和峰值出力也在同步上升。发电量方面,2021年新能源年发电量已经达到2276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34.5%,发电量占比达到21%。在峰值出力方面,新能源日发电量最大已经突破10亿千瓦,占比35.1%,最大发电出力6370千瓦,占比48%。新能源发电量占西北地区当年总发电量的21.18%,新能源装机规模与发电量均走在全国前列;同期,西北外送电量占全网用电需求的37%,西北电网“大送端”电网特性日益凸显,外送对消纳的影响越发重要。
研究报告认为,在“双碳”目标以及风光大基地规划建设的新形势下,西北电网新能源占比将进一步提高。西北电网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第一的区域电力系统,同时面临腰荷时段的消纳与早晚高峰的保供压力。预计到2025年,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超过50%,成为西北电网的主体电源,电力系统将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。另外,西北地区市场主体组成形式复杂,亟待通过市场手段厘清运行关系。
跨区域调节能力为西北新能源发展出力
众所周知,对于可再生能源,无论是风电、光伏,还是水电在一定程度上都要“靠天吃饭”。今年夏季,水电大省四川各流域来水严重偏枯,多个水电站水库蓄水几乎消落至死水位,出现“汛期反枯”的罕见现象。四川水电发电能力断崖式下降,造成全省供电支撑能力大幅下跌。
新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使得电力保供充满挑战。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,应该提高电力系统的抗风险能力,因此电网的资源调配能力非常重要。发展风电、光伏一定要有相应的调节能力,特别是西北地区的风光电的发展,没有相应的调节能力,系统很难运行,无论是本地消纳还是外送,都需要有相应的调节能力。西北新能源地区作为送端电网,它的调节能力毕竟有限,应该从政策上鼓励,再加上技术手段上的创新,让跨区域的调节能力为西北的新能源发展出力。
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主任黄少中指出,西北地区作为典型的能源生产和外送基地,风光资源丰富,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。推进西北能源转型发展,要放眼全国统筹考虑,不能就西北论西北,要实现能源转型发展和能源安全保障的协调统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