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时的笔者只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,而并没有进一步思考。
他曾在数年前对笔者提及:这么多年走过来,我们这么多老朋友、老搭档的企业一个接一个死去,这是我难以接受的。他们都非常努力,这些企业家的为人也非常好,企业也曾经非常健康,但走到今天都撑不住。对此我感到很痛心。”
作为业内最知名的“长跑者”之一,阳光电源本就是长期主义的信徒。曹仁贤口中的“长期主义”,可能是其在光储领域投入最多的研发资源,拥有最多的专利,做最高效的产品;可能是对于清洁能源主赛道的坚持;也可能是如同“531”产业震荡之时,自己承担损失给经销商退款这样的担当。
但两年之后,笔者发现,曹仁贤口中“碳中和下的长期主义”远不止如此。
2022年11月28日,阳光电源迎来25周岁“生日”。曹仁贤发表《聚势·逆变 连接·共生》主题演讲,表示“逆变”是阳光事业的起点,我们要始终以清洁电力转换技术为核心,牢牢聚焦新能源主赛道,纵深刻画产品,洞察客户需求,用逆变技术架起连接之桥,筑桥、护桥、固桥、修桥,确保清洁电力之路畅通无阻。
“聚势”和“连接”透露了很多信息。
数年间,阳光电源的业务从光储迅速扩张,风电变流、储能系统、水面光伏、电动车电驱、充电设备、制氢系统、新能源运维、智能清扫机器人以及大数据平台,其中水面光伏等业务已经做到全球第一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业务都是“组合拳”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而非单独的产品。
中国逆变器双雄,阳光电源和华为,在平价前后“分道扬镳”,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:华为通过智能化来联接产品,阳光电源则通过硬科技打造全套解决方案。
从长期主义到新的长期主义,从匠人精神到大师思维,从做好一款产品到一个更宏伟的目标。
从产品级到系统级的新能源解决方案,就是阳光电源新的长期主义。
这个周期,会有多长?对于阳光电源而言,是奔着“3060”去的。
系统级闭环
2003年,王传福决定进军汽车产业,20年间顶着无数质疑前行。2022年12月4日,比亚迪宣布11月电动车销量破23万台。只从结果看,或许会惊叹于比亚迪的成长性或自豪中国车企屹立世界之巅,但如果去过比亚迪的总部,了解他们的产业结构和研发体系,就会理解比亚迪为何取得如此地成功。比亚迪造车,缺什么补什么。20年来,创新材料、电控系统、软件算法等原本比亚迪的短板一一被补齐做强,甚至有些环节有独立上市的潜力。
阳光电源长周期的谋划,也是如此。
这需要超乎常人的定力。这两位已经获得成功的企业家仍然有着超乎常人的纯粹。王传福有钱就投到实业里面去,曹仁贤则还是住在公司,抓技术、培养人才,提供经验路径。
新能源缺什么,他就造什么。
“多线操作”对于企业的技术实力要求极高,如缺乏积累,则会陷入“水浅而舟大”的尴尬。但技术,恰好是阳光电源的立身之本。
仅以浮体为例,就涉及材料、生产工艺、水面施工、气象、力学等工程门类,阳光电源也在先进浮体、方阵锚固、逆变升压浮台、系统运维等方面积累专利七十余项,还牵头和参与制定多项浮体技术相关标准。
而阳光电源在扩张的过程中,也不可避免的引发了一些争议,有业内人士认为阳光电源作为老大哥,竞争变得凶狠,不像过去那么仁厚,尤其是技术专利方面时有摩擦,但曹仁贤也觉得有点冤枉:“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的话,我们也没办法保持对研发的持续高额投入。”
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截止2022年三季度,阳光电源研发费用11.60亿人民币,全光伏行业排名第二仅次于中环股份,在逆变器企业中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名。
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时,曹仁贤曾砍掉最赚钱的UPS业务,通过“减法”得以聚焦光伏逆变器业务,现在,他开始做“加法”。
跨界,是逆变器企业的最终发展方向。很多年前,笔者曾和各家光伏逆变器企业都讨论过一个问题:当逆变功能只占一小部分时,逆变器还只是逆变器吗?
当电站系统成为一个整体,又或当整个新能源电力体系成为一个整体之时,只有逆变器,能够承载互联互通的功能。
2015年,在笔者对曹仁贤的采访中,他就已经用“桥梁”来概括阳光电源的定位:“我们的所有发展都是围绕着给客户提供支撑,逆变器的作用是联结发电侧和电网两端,像桥梁一样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如何使这座桥梁更加高效、稳定的让电流通过。同时,我们要肩负起部分原本由电网所承载的社会责任。这座桥面对电网的时候,要做的工作,复杂程度远大于组件端的工作。零电压穿越、低电压穿越、紧急限电、电网支撑、储能、谐波、电压电能质量等都要考虑全面。”
技术破圈
阳光电源的这种转变并非毫无预兆,早在光伏实现平价之前,阳光在2019年推出的1500V组串SG225HX,已经开始与跟踪系统、智能运维、高效组件结合,打造系统级的最优方案。
2021年6月,阳光电源推出“1+X”模块式逆变器,兼具了集中、组串、集散三种逆变器的优势,结合高转换效率和快速运维、光储深度融合等特性,代表了集中式光伏电站解决方案的极致。
碳中和浪潮席卷全球各个国家和各个行业,具备天然的跨界属性,想要抓住碳中和机遇,没有立身之本则如无根之木,不主动跨界融合则步履维艰。
业界皆知,曹仁贤非常推崇工匠精神,但现在,阳光电源这一系列举措却变得似乎不那么“匠人”了。
在笔者看来,曹仁贤也意识到,当技术做到极致,仅仅做匠人,已经不够了。
在中国古代,“匠人”并非最高称号,分“奴、徒、工、匠、师、家、圣”七个级别,“匠人”指的是精通一门手艺的人和企业,但当逆变器效率接近极限,产业要求逆变器承担更多“任务”时,单纯的“匠人”没办法满足需求。
现阶段,光伏产业除面临进一步降本压力之外,还需要兼顾电能稳定,新型应用也需要全套解决方案。在这种环境下,专精某项技能的“工匠”必须从全局出发,完成向组织生产的“大师”的角色转换。
电站运维是劳务输出模式;逆变器是产品输出;投资电站是资本输出;而在未来的新阳光电源手中,这些都是技术输出。逆变器研发的25年中,除了机器本身之外,阳光电源还衍生了太多的技术,现在,到了收获的季节了。
而未来光储、氢能、电网协同、智慧家居、生态城市这些应用场景的诞生,将成为阳光电源的新战场。
九万里风鹏正举,绝云气负青天而图南。